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以心悸为主症者,属本病范畴。
1.心虚胆怯
证候: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由人参、茯苓、茯神、石菖蒲、远志、龙齿组成。
食疗:百合、桑椹、西瓜、银耳、西洋参、荔枝、甘蔗、蜂蜜。
2.心血不足
证候: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由白术、当归、茯神、炙黄芪、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炙甘草、人参、生姜、大枣组成。
食疗:猪心、龙眼肉、大枣、阿胶、枸杞子、酸枣仁、葡萄、乌鸡等。
3.阴虚火旺
证候: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爪,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由人参、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当归、五味子、麦冬、天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黄、朱砂组成;朱砂安神丸由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黄、当归组成。
食疗:酸枣仁、枸杞子、西洋参、桑椹、银耳、黄花菜等。
4.心阳不振
证候: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由桂枝、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组成;参附汤由人参、炮附子、生姜组成。
食疗:桂枝、米酒、薤白、羊肉、葱、韭菜、干姜等。
5.水饮凌心
证候: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方药: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
食疗:赤小豆、玉米须、冬瓜、薏苡仁、鲤鱼等。
6.瘀阻心脉
证候: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由丹参、赤芍、桃仁、红花、香附、延胡索、青皮、当归、川芎、生地黄、乳香组成。
食疗:月季花、韭菜、藕、山楂、红糖、玫瑰花等。
7.痰火扰心
证候: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连、生姜、大枣组成。
食疗:枇杷、茼蒿、苦瓜、梨、竹沥等。
【针灸治疗】
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神门、内关。
【推拿治疗】
先开天门、分推前额各7遍;一指禅推太阳、神庭、头维、百会各1分钟;鱼际揉前额、推桥弓、拿风池穴各1分钟。后用摩法在胸腹部放松2分钟;然后分推胸腹部阴阳;点膻中、巨阙、鸠尾、璇玑、玉堂穴各1分钟;用一指禅推法施于中府、云门各1分钟;最后搓两胁1分钟。后按揉双侧内关、神门、合谷、通里、阴郄,每穴1分钟;搓上肢1分钟。后用揉法、㨰法放松背腰部肌肉;点按心俞、厥阴俞、肺俞、脾俞、膏肓、肾俞各1分钟;推膀胱经10遍。
【预防调护】
保持心情愉快;居住环境宜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适当参加活动,但久病或心阳虚弱者以休息为主。平时可服人参等补气药,改善心气虚症状,增强抗病能力。积极治疗原发病症,如胸痹、痰饮、肺胀、喘证、痹病等,对预防心悸发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