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酷暑难当,吹空调、喝冷饮几乎是现代人降温防暑的“标配”。然而,中医典籍中却反复强调夏季要“春夏养阳”。这看似矛盾的理念,常常让人困惑:既要防暑,又要养阳,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其实,“防暑降温”与“夏季养阳”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中医“辨证施治”、“因人制宜”思想的体现:
夏季气温高,人体为了散热,会大量出汗。进入空调环境、适量饮用清凉饮品(注意不过度)是保护身体、避免中暑的必要措施。这对绝大多数健康人群或怕热体质者是适用的,目的是防止暑热伤身。
重点针对的是平时特别怕冷、不敢吹空调、不敢吃冷饮的人群。这类人群往往体内阳气不足,或寒邪内伏。
中医认为,三伏天(一年中最热、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节)是“养阳”和“祛寒”的黄金期。因为此时:
毛孔开张: 人体顺应自然,腠理(毛孔)处于开泄状态。
气血旺盛: 新陈代谢加快,气血运行最为活跃。
阳气充沛: 外界自然界的阳气鼎盛。
在这种状态下,利用药物(如三伏贴)或疗法(如艾灸)进行“养阳”和“祛寒”,效果事半功倍。温阳散寒的药物或能量更容易通过开张的毛孔和旺盛的气血渗透进入体内,直达病所,驱散深伏的寒邪。
利用好三伏天这个“天时”进行“养阳”,对于因寒邪(阳虚寒凝)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疾病或不适症状,有显著的缓解和预防作用,例如:
遇冷加重的消化系统问题: 胃脘冷痛、慢性腹泻。
呼吸系统疾病: 寒性哮喘、慢性咳嗽、反复感冒。
骨关节问题: 风寒湿痹型关节炎(遇冷疼痛加重)。
女性生殖系统问题(尤其与“宫寒”相关):
痛经(小腹冷痛、得热则减)
月经量少、色暗有块
闭经
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经、孕、产、乳等生理活动均与血密切相关。血遇寒则凝,故女性尤其易受寒邪侵扰,夏季养阳祛寒对改善此类问题效果显著。
夏季“养阳”祛寒的实用方法:三伏贴与艾灸
针对需要“养阳”的人群,夏季(尤其是三伏天)常用的有效外治法包括:
1. 三伏贴:
* 在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将特制的中药药膏贴敷于特定穴位上。
* 药物通过穴位透皮吸收,结合自然界旺盛的阳气,激发经气,温通经络,散寒祛邪,扶助阳气,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2. 艾灸:
* 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和热力刺激特定穴位,是温阳散寒、补虚助阳的经典方法。
* 夏季养阳祛寒常用穴位:
* 神阙穴(肚脐):
* 位置:人体腹部正中央的肚脐眼。
* 重要性:中医认为神阙穴是“先天之本源”,与人体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相通相连,是调理全身、培元固本的要穴。艾灸此处能温阳散寒、调和气血。
* 关元穴:
* 位置:在腹部正中线上,神阙穴(肚脐)直下3寸(约4横指)处。
* 重要性:关元穴是“元气汇聚之所”,为强壮保健、培补元气、温肾固精的要穴。艾灸关元能大补元气,温煦下焦,尤其适用于改善怕冷、生殖系统虚寒等问题。
健康或怕热体质: 无需刻意追求“养阳”,重点在于科学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高温暴晒,合理使用空调(温度不宜过低,避免直吹),适量饮用清凉饮品(避免冰镇过度、过量),保证充足水分(温水更佳)。
* 阳虚怕冷或寒性疾病患者: 夏季(尤其三伏天)是调理的绝佳时机。应避免过度贪凉(如长时间待在低温空调房、过量食用生冷冰冻食品),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积极利用三伏贴、艾灸等方法进行“养阳”和“冬病夏治”。抓住自然界阳气最旺的时节,借助其势,祛除体内寒邪,改善体质。
夏季养生,“防暑降温”与“养阳”并非矛盾体。理解其背后的中医原理——防暑是避外邪(暑热)之害,养阳是固内在(阳气)之本,且养阳重在针对特定体质人群利用天时(三伏)祛寒——是科学养生的关键。根据自身体质特点,选择适宜的养生策略,才能安然度夏,并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如有相关寒性症状,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制定个性化的夏季调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