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症的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有过敏史或家族史。西医学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的哮喘属本病范畴。
【发作期】
1.寒哮
证候: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稀薄色白,咳吐不爽,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畏冷;初起多兼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由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大枣、半夏、五味子组成。
食疗:紫苏子、杏仁、白果、白胡椒、生姜、芥菜等。
2.热哮
证候:气粗息涌,呛咳阵作,喉中哮鸣,胸高胁胀,烦闷不安;汗出口渴喜饮,面赤口苦,咳痰色黄或色白,黏浊稠厚,咳吐不利,不恶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由白果、麻黄、杏仁、苏子、半夏、款冬花、桑白皮、黄芩、甘草组成。
食疗:川贝、罗汉果、鱼腥草、海蜇、白萝卜、梨、荸荠、丝瓜等。
【缓解期】
1.肺虚证
证候:喘促气短,语声低微,面色㿠白,自汗畏风;咳痰清稀色白,多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治法:补肺益气。
方药: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
食疗:沙参、麦冬、党参、山药、黄芪、熟地黄、鲤鱼、猪肺等。
2.脾虚证
证候:倦怠无力,食少便溏,面色萎黄无华;痰多而黏,咳吐不爽,胸脘满闷,恶心纳呆;或食油腻易腹泻,每因饮食不当而诱发;舌质淡,苔白滑或腻,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六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组成。
食疗: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杏仁、大枣、黄芪、乳鸽等。
3.肾虚证
证候:平素息促气短,动则为甚,呼多吸少;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或舌红少苔,脉沉细或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由附子、桂枝、干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组成。
食疗:党参、蛤蚧、南瓜、冬虫夏草、核桃仁、乌鸡、山茱萸等。
【针灸治疗】
主穴:肺俞、中府、太渊、定喘、膻中。发作期每日治疗1~2次,缓解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推拿治疗】
用拇指分别推颈部左、右两侧,由上而下20次;五指拿头顶,三指拿颈项,重复5遍;于头部两侧足少阳经分布区域施扫散法,由前向后,反复操作10遍。后用一指禅推法从天突推向膻中,从膻中向两旁胁肋部分推20遍;按揉中府,再从锁骨下缘至季胁横擦前胸,以透热为度。后按揉定喘、风门、肺俞、膏肓、膈俞、脾俞、肾俞,时间约5分钟;再直擦脊柱,由大椎至腰骶,横擦肺俞、膈俞、脾俞、肾俞,以透热为度。后以掌擦两胁,以透热为度;再拿上肢,重点在极泉、曲池、合谷、内关、外关;然后理手指,搓、抖上肢;最后直擦双上肢内外侧,以透热为度。
【预防调护】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因寒冷空气的刺激而诱发;做适当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饮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腻、辛辣甘甜,避免海膻发物、烟尘异味;保持心情舒畅;防止过度疲劳。平时常服玉屏风散、金匮肾气丸等扶正固本药物,以调护正气,提高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