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症状及分类

咳嗽是以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症的一种肺系病证。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临床上多表现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西医学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等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均属本病范畴。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证候: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三拗汤由麻黄、杏仁、甘草、生姜组成;止嗽散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组成。
食疗:紫苏、杏仁、生姜、干姜、桂枝等。
2.风热犯肺
证候: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流黄涕,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色黄,口渴,头痛,恶风,身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由桑叶、菊花、苦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甘草组成。

【包邮】正宗野生甘草中药材批发新货无硫甘草片泡水泡茶生甘草中药生甘草[出售]


食疗:桑叶、菊花、梨、杏仁等。
3.风燥伤肺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咽喉干痛,口鼻干燥,初起或伴有少许恶寒,身热头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由桑叶、苦杏仁、北沙参、浙贝母、淡豆豉、栀子、梨皮组成。
食疗:桑叶、白萝卜、胡萝卜、麦冬、杏仁、蜂蜜等。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证候: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因痰而嗽,痰出则咳缓,痰多色白,黏腻或稠厚成块,每于晨起或食后咳甚痰多,胸闷脘痞,纳差乏力,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二陈平胃散由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苍术、厚朴组成;三子养亲汤由白芥子、莱菔子、紫苏子组成。
食疗:橘红、柚子、半夏、蜂蜜、山药等。
2.痰热郁肺
证候:咳嗽气粗,喉中可闻及痰声,痰多黄稠或黏厚,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夹有血丝,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身热,口干欲饮,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由桑白皮、黄芩、栀子、知母、浙贝母、瓜蒌仁、桔梗、橘红、茯苓、麦冬、甘草组成。
食疗:芦根、竹茹、荸荠、雪梨、藕、白萝卜等。
3.肝火犯肺
证候: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引胸胁作痛,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咳之难出,量少质黏,或痰如絮条,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方药: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黄芩泻白散由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甘草组成;黛蛤散由青黛、海蛤壳组成。
食疗:丝瓜、蜂蜜、菊花、杏仁等。
4.肺阴亏虚
证候:干咳,咳声短促,痰少质黏色白,或痰中带血,或声音嘶哑,口干咽燥,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由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桑叶、白扁豆、甘草组成。
食疗:玉竹、沙参、麦冬、老鸭、藕、百合、杏仁等。
【针灸治疗】
外感咳嗽:肺俞、列缺、合谷。
内伤咳嗽:肺俞、中府、太渊、三阴交。
【推拿治疗】
以双手拇指或双掌分推胸胁部,自上向下,依次移动,反复5~8遍;继之以中指揉天突、中府,一指禅推膻中,每穴1分钟。之后以双手拇指揉大杼、风门、肺俞穴,每穴1分钟;再横擦肺俞穴,以透热为度。
【预防调护】
注意气候变化,做到防寒保暖;饮食不宜肥甘厚味或辛辣过咸,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咳嗽痰多者应尽量鼓励病人将痰排出。平时可选用雪梨、山药、百合等作为食疗调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中医文化

马王堆出土的养生体育运动导引图

2025-6-30 7:56:36

中医文化

阴阳五行

2025-6-3 23:21:1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