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一个承载着“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等诸多古名的传统中药,是中医宝库中用于对抗风寒湿邪的利器。其独特的辛温之性,归膀胱经与肾经,赋予了它强大的解表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之力。
一、来源与炮制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和根。
种植采收: 栽培3-4年后,于秋季植株枯萎后至次年春季萌芽前采挖。割去地上部分,挖取根茎及根。
炮制方法: 抖净泥沙,除去芦头及须根,切成10-13cm长的短节,晒干或烘干。优质的羌活根茎粗壮、断面紧密、朱砂点(油室)多、香气浓郁。
二、性状鉴别
羌活药材形态多样,品质鉴别至关重要:
1. 羌活:
蚕羌: 根茎圆柱形略弯曲,环节紧密隆起如蚕状。表面棕褐至黑褐,去皮处黄色。体轻质脆,断面不平,裂隙多;皮部黄棕至暗棕,富油点(朱砂点);木部黄白,髓部黄至黄棕。气香浓,味微苦辛。
竹节羌: 节间明显延长,形如竹节状。其他特征与蚕羌类似。
2. 宽叶羌活:
条羌: 根茎类圆柱形,根类圆锥形,有纵皱纹及皮孔。表面棕褐,近根茎处环纹较密。质松脆,断面较平,皮部浅棕,木部黄白。气味较淡。
大头羌: 根茎粗大呈不规则结节状,顶部具数个茎基(“大头”),根较细。质地气味同条羌。
选购关键:根茎粗壮(尤其蚕羌形态)、表面棕褐、断面致密油润、朱砂点显著、香气浓郁者为上品。
三、性味归经与核心功效
性味: 辛、苦,温。
归经: 膀胱经、肾经。
核心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四、主治应用(临床应用)
羌活善治外感风寒湿邪及经络痹阻之痛:
1. 外感风寒表证: 主治恶寒发热、头痛(尤其是后头痛牵连颈项)、身痛无汗。其发散风寒、止痛力强,常配伍防风、白芷、细辛,如经典方九味羌活汤。
2. 风寒湿痹,关节疼痛: 尤擅治疗上半身(肩背、项臂)的风湿痹痛、项强筋急、骨节酸楚。功在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止痛,常配防风、姜黄等,如蠲痹汤。
3. 其他: 古方记载亦用于风水浮肿、痈疽疮毒、手足不遂、口眼歪斜等(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
五、经典论述摘要
《药性论》:“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歪邪,遍身顽痹。”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并气,筋骨拳挛,四肢羸劣…通利五脏。”
《珍珠囊》:“太阳经头痛,去诸骨节疼痛…”
《本草备要》:“泻肝气,搜肝风,治风湿相搏,本经(太阳)头痛…脊强而厥…中风不语,头旋目赤。”
六、用法用量与禁忌
用法用量: 内服为主。煎汤,常用量3-10克;亦可入丸、散。
注意禁忌: 血虚痹痛者忌服。 因其辛温燥烈,易耗伤阴血,故阴血亏虚导致肢体麻木、酸痛者不宜使用。请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
羌活,以其显著的“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功效,成为中医治疗风寒感冒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的关键药物。掌握其不同商品规格(蚕羌、竹节羌、条羌、大头羌)的性状鉴别要点,是确保用药有效的前提。应用时牢记其辛温燥烈之性,遵循“血虚痹痛忌服”的原则,方能安全有效地发挥这味“退风使者”的力量。
羌活:功效、主治、鉴别与炮制解析
羌活功效,羌活主治,羌活鉴别,蚕羌,竹节羌,解表散寒,祛风胜湿